冯克燕,92岁高龄,已从医67载,是我国老年医学创始人之一。50年前,冯克燕教授牵头开展中国首个中药人参三七心血管疾病应用研究,2016年12月开发的“复方丹参滴丸”成为全球首个圆满完成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中药。
除门诊外,她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在书房里度过。她常说:“跟专业比起来,我永远不及格,我只是59分的教授,要坚持学习。”在她看来,病人就是“老师”。因此她坚持到门诊坐诊,和病人交朋友,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她说,把患者当老师,活到老,学到老,乐在其中。2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对冯克燕教授进行了近4分钟的报道,反响强烈。冯教授坚守岗位,孜孜不倦的精神让许多年轻的观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冯克燕: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文/蔡敏 常宇
冬日暖阳的下午,冯克燕教授坐在书房里熟练地点击着平版电脑查找资料,她准备写一篇关于回顾人参三七对冠状动脉有显著血流增加作用的综述文章。50年前,她牵头开展了中国首个中药人参三七心血管疾病应用的研究,2016年12月在此研究基础开发的“复方丹参滴丸”成为全球首个圆满完成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中药。得知这一信息,冯教授一边是惊喜,一边又发现相关的延续研究报道有明显错误,她想通过这篇论文将过去的实验结论重申一下,以利后来研究者不走弯路。
我是59分的教授
已是耄耋之年的冯老朱颜鹤发、精神矍铄,除看看门诊,她每天的业余时间都是在书房里度过。书房不大,棕红色的书架边缘处已磨损泛白,大部头的医学书整整齐齐立满了一面墙。从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念医学院到四川宜宾实习,从上海中美医院到上世纪50年代迁到武汉同济医院,这些书伴随着冯教授和他过世的先生邵丙扬教授走过了70年的医学人生。
这对教授夫妇共同的爱好只有念书、念书,56年的志同道合,56年的相濡以沫,他们有着一样的感受:医生治好了病人,就像画家画了一幅画,你会情不自禁地自我欣赏。
“学习是支撑我活着的动力”,这是2017年初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科学、老年病学专家冯克燕教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跟专业比起来,我永远不及格,我只是59分的教授,所以我永远要努力。”学无止境,冯克燕深有感触。1950年,冯克燕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并随校由上海迁入武汉,在同济医院工作至今。初做医生,遇到患者因不治身亡时,她总情不自禁地陪着家属流泪哭泣,同情患者家属之所痛,恨自己太无能。因此,冯克燕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能力、有水平的医生,才能拯救病人,也不枉患者的期望和家属的重托。
虽然已从医67年,但冯教授每天看完门诊病人总有疑问,看书做进一步的分析论证是她每天的必修课。治好病人谈何容易,医学需要的是严谨的态度,无私的付出,而冯克燕教授总是谦逊地说:“医生扎实的医学基础是治病的重要前提”。她是一个心细如丝的人,冯教授经手的病历往往字迹隽永、表述精准,每次问诊,学生填写了血压数据,她都一定要测量一遍,她时常说,通过这些基本观测,医生才能了解病人的病程,才能了解药效。这样你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还在带学生的她要求身边的年轻医生要重视基础训练,多多询问接触病人,多多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
倾听,才能做最好的医生
每一次门诊的时间,对冯老来说,都是一次与病人的对话,也是一次与知识的对话。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她像一个侦探一样细心地寻找问题,不错过任何一条线索,然后又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她说,惟有深入患者的第一线,了解病情、全面观察其病情演变、掌握病情转折点的关键,仔细分析用药或其他治疗的反应,才能真正全面的治好患者,有时甚至可获得意外的疗效,正如艺术家的精雕细刻才能出精品。
也正因为此,92岁高龄的她,依然坚持到门诊坐诊,和病人交朋友,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于是,在她眼里,患者成为她的“老师”。她的“胖胖”病人正是其中的一位。胖胖本名叫贺建国,今年62岁,而“胖胖”是冯克燕给他取的名字。2年前,胖胖到冯克燕的门诊看高血压,于是与冯克燕渐渐熟悉起来。有一次复诊的时候,胖胖提到自己经常乏力,起初,冯教授认为是病人太胖,“你要减肥!不然血压、血糖都会让你乏力”。但冯教授没有就此打住,当病人哀叹三遍后冯克燕听到了心里,于是连续两天晚上翻阅资料查找原因,并联系其他科专家为其会诊,为他制定了检查建议。胖胖最终确诊为神经元方面的疾病,这种疾病非常少见,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经过及时治疗,胖胖捡回了一条命。
说到这件事,胖胖一直心存感激,“她很耐心,而且她能够听你讲话。她会根据你的描述给你分析。”而对于冯教授而言,她同样满怀感恩,“医学是无止境的,我也许无法给他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我至少可以通过学习,为他指明方向。我们的老师可能是病人,不断认真对待病人的嘱咐,认真聆听病人的倾诉,其实可以提高自己。”
(来源:同济医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