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4月8日上午在武汉盛大开幕。科技引领健康,致力于信息化质控与智慧医院建设的同济医院都亮了啥?
全民健康倡议书
大会前一天,正值第70个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维护人人健康,迈向全面小康”。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发布了全民健康倡议书。
他呼吁:
1、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一要牢记初心,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二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走向媒体,走向社会, 走向大众,主动普及健康理念,传播健康知识,引领健康生活。
2、广大市民一要不断提升自身健康意识,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财富,从基础做起,从健康睡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这些基本事情做起,拒绝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主动学习卫生健康知识,做好疾病预防,提升辨别非法机构虚假宣传的能力,一旦生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相信医院、相信医生,与医务工作者共同维护自身的健康。
智慧医疗
“童童导医”
目前,“童童”的主要功能是智能分诊和位置导航。患者可以通过语音、触屏两种方式唤醒“童童”。有疑问的患者只要根据屏幕中的人体图像,点击不适的部位,如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腿部等,或回答相关症状问题,“童童”就可以智能提示患者应当选择的挂号科室。
“童童”还可以告知大楼位置、科室在哪、在哪做检查、上班时间、医院排班等相关信息。患者通过提示,就可以根据楼层分布和科室分布选择需要就诊的科室地点,并根据路线指引到达指定地点,实现智能分诊。不仅如此,“童童”还听得懂简单的武汉话。
拟人假肢手
拟人假肢手利用工程学方法再造人手灵巧的操作功能,探明了人手特征运动构成规律,研究人手复杂运动分解,人手自然运动机械复现、机械拟人手主次运动分治、少输入协同驱动等理论与技术,通过缩放运动机构与比例运动机构实现自然抓握运动的机械复现方法。
拟人假肢手使用前臂表面的肌电信号作为控制信号源直接控制假肢手运动,不需要经过模式识别,因此具有延迟低、抓取动作自然等优点,而且由于其特殊的机械结构设计,可以完成30种特征抓取动作,能满足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日常的使用需求。
混合现实(MR)
MR技术是将病灶的虚拟3D影像投射到手术区域中,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信息互通的技术。病灶模型和假体,可以利用MR设备进行实景立体播放,弥补了影像学片子无法现场立体成像的缺陷。
术前病人及其家属可以像看电影一样了解病情和手术方案,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后,医生可戴上特定的“眼镜”通过手势操作移动、缩放三维影像,划定肿瘤的边界和切除范围。使得医生不再完全依赖于想象力做手术,真正做到边看边做,心中有数。
3D打印
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个性化的影像学资料,利用工程软件重建包含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该模型,病人可直观立体地了解自身病情,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手术中也可参照模型,让手术更安全有效。
针对肿瘤所致的大块骨缺损,3D打印技术还可制备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缺损修复植入物,可提供更优异的即刻稳定性,其内部有梯度孔隙构造可以诱导成骨和骨长入。
计算机辅助导航
精准植入椎弓根螺钉是脊柱外科手术的基础,因椎弓根狭窄和结构变异,操作容错度小,术中病人体位的改变也影响医生对定位点和角度的判断,因此要求手术医生具备丰富的解剖学背景知识和操作经验。
利用导航技术简化螺钉植入过程,即通过X光机提前下载术中病人脊柱的“离线地图”,医生只需要按图索骥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进钉位置、角度和深度,真正做到一次性植入完美路径,减少X线对病人的损伤,置入螺钉更精准,对正常组织的破坏更少,脊柱重建更加个体化。
我们在现场
4月7-8日,中医科杨明炜教授、胡少明教授、消化内科张振纲教授、呼吸内科方慧娟教授等进行义诊活动,他们现场群众免费诊断,解读检查结果,耐心回答患者和家属问题。同时宣传疾病知识,为市民普及了中老年慢性病须早察觉早治疗,不可存侥幸心理,要将预防地位放于治疗之前等医学常识。
驱动智能医疗新科技
同济智慧医疗再升级
同济医院在智慧医疗范围内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的三大领域里不断拓展。目前信息化质控与智慧医院建设工作已不断提升。
我们期待: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医生将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与患者的沟通,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创造性的医疗工作,依靠人工智能的帮助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疾病,早诊早治大幅提升疾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