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健康报》第7版刊发《把DRG病组成本算精细用充分》一文,关注同济医院精细化成本核算管理实践经验。文章对同济医院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总结,认为同济医院围绕成本核算和运用展开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样板。
把DRG病组成本算精细用充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财务处 戴小喆 陈娉婷
在医保按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改革的背景下,精细化成本核算已成为公立医院管理的必然选择。在财政部会计司印发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公立医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印发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的指导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围绕成本核算和运用展开探索,并取得较好成效。
建立成本核算系统
同济医院开展成本“五个一”工程,即“一把手关注工程、一本完整的核算制度、一张清晰的工作蓝图、一套好用的核算软件及一支业财融合的人才队伍”,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夯实了医院成本核算的根基。
同济医院自主研发了一套DRG成本核算系统,引入数据中台工具,集成多个业务系统数据,通过数据治理和挖掘,实现了DRG成本核算和分析功能。我们将不同的成本分配参数内置于系统中,可根据项目资源消耗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核算方法,让成本核算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医疗业务活动。同时,以医院运营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实现多维度的DRG成本报表编制及可视化的科室运营数据展示。
DRG成本核算的基础是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精细化核算。针对医疗服务项目核算,同济医院将医疗服务项目分为全院类项目、专科类项目、平台类项目和手术治疗类项目4大类,基于“操作可行性,结果有效性”原则,选择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对于全院类项目,如取暖费、床位费等,采用成本当量法核算;对于专科类项目,如诊察费、护理费等,采用成本比例系数法核算;对于平台类项目,如检验、放射、超声等,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对于手术治疗类项目,采用作业成本法和成本比例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核算。
2019年,同济医院完成了14600多个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核算,其中成本当量法占5%,成本比例系数法占70%,作业成本法占25%,为DRG成本核算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项目成本核算的精度,近几年,同济医院也根据医保支付改革和临床业务特点,不断扩大作业成本法在手术、治疗类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在DRG成本核算时,同济医院采用自下而上法核算DRG成本,即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叠加计算得出DRG成本。由于同济医院的成本核算不仅能够细化到项目,还能细化到患者,因此医院可以快速地汇总出医疗组层面、科室层面及全院层面的DRG成本。2021年,同济医院完成了650多个DRG组成本的核算。
多场景应用成本数据
成本数据不仅要算出来,更要用起来。同济医院坚持多部门联合施策,用好成本数据,做好成本控制,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同济医院现阶段成本数据应用场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多层次多视角分析,为每一个专科“量身定制”成本数据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法,结合病案首页及医疗行为分析,进一步找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形成具有专科针对性的成本管控意见。
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兼顾质量与效益。同济医院以成本为推手,推动临床路径的建设工作,针对不同DRG细分组,形成完整的临床路径,兼顾医疗质量、降低均次费用。
基于科室定位,优化病种结构。作为具有区域辐射引领作用的委属三甲医院,同济医院以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梳理重点病种、术种,将重点收治病种逐步调整为符合同济医院功能定位的病种。
挖掘科室潜力,提高周转率。为减少平台科室工作效率对医院总体服务效率的制约,医院通过手术延迟积分制管理、启动周末手术、开放周末检查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平台科室的运营效率。
同济医院以精细化的成本核算为基础,不断加强对科室成本的控制。医院以数据监测为手段、以绩效为抓手,持续强化科室成本控制意识。同时,医院通过标准化临床路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收入结构优化,使医院经济运行发展持续向好。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丰富成本报告的分析应用,开展了床位成本、人力成本、大型设备效益分析等专项成本核算分析工作,针对性地提出运营管理建议,协助科室调整资源分布,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医院平均住院日同比减少2.33天。在优化病种结构的基础上,同济医院CMI持续增长,三、四级手术量明显提升,医院学科逐步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同济医院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归纳总结,并联合国内5家成本管理效果良好的公立医院共同编制《医院DRG/DIP成本管理:应用、场景和案例》一书,为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