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官方杂志《过敏科学与临床免疫学》(JCR 1区, 影响因子10.793)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争教授团队“鼻息肉中滤泡外PD-1highCXCR5-CD4+T细胞参与局部免疫球蛋白产生”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王志超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为姚银博士,刘争教授为通讯作者。
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鼻窦黏膜持续炎症以及荔枝样的息肉形成。患者有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面部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好发于成年人,儿童极少发生。可为单发性或为多发性,多见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部分。
目前,鼻息肉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但是约20%~40%的鼻息肉患者手术后会复发,虽然其复发原因没有完全阐明,但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鼻息肉局部存在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E和IgD)过度产生,与其发病和复发密切相关,且近期三期临床试验显示抗IgE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显著缩小鼻息肉体积,可用于手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不理想的患者。因此,更好地了解鼻息肉局部免疫球蛋白产生的机制将有助于临床研发新的治疗方法,服务于患者。
刘争教授团队致力于鼻息肉发病机制的研究,前期发现鼻息肉组织中CXCR5+CD4+ 滤泡辅助性T细胞依赖异位淋巴组织参与鼻息肉局部免疫球蛋白的产生(相关研究成果于2015和2017年连续发表在《过敏科学与临床免疫学》杂志)。但是,异位淋巴组织仅在20%左右的鼻息肉组织中形成,另外80%的鼻息肉组织中也存在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显著升高,提示还存在其他机制调控鼻息肉局部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刘争教授团队继续深入研究,利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单细胞测序等多种技术,首次发现鼻息肉局部存在着一群高度活化的PD-1highCXCR5-CD4+T细胞。这群细胞散在地分布于鼻息肉中,且不依赖于异位淋巴组织,表现出局部定居和高增殖能力的特性。初步的临床研究发现,这群细胞的数量与鼻息肉患者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手术治疗效果差以及复发的鼻息肉患者鼻息肉中有更高比例的PD-1highCXCR5-CD4+T细胞。
该研究成果为鼻息肉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将新的免疫治疗方法运用于临床,提高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该病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