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发表针灸循证研究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证实针灸治疗偏头痛科学有效
2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王伟教授团队发表在国际四大综合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IF 27.6)》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接受传统针灸治疗后,可明显降低头痛的月发作频率。BMJ就此项研究发表特邀述评。据悉,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全球疾病负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中风,排名第二。
这项研究是从2016年6月启动临床招募,历时三年完成。试验纳入150例无针灸体验的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假针刺组和空白对照组。针刺组遵循传统的“辩经取穴”原则,作用于特异性穴位。假针刺对照组选择德国进口的非侵入性安慰针具,作用于异神经节段的“非经非穴”。为了减少非特异性效应的影响,给与了真/假针刺两组患者完全一样的针灸仪式。结果显示传统针灸对偏头痛的预防效应明显优于假针刺和空白对照组,和假针刺和空白对照组相比,传统针灸治疗起效更早、效应值更大,疗效更持久。而且,盲法评估成功也有效避免了真针刺效应的高估。这项研究不仅为针刺防治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强烈提示针灸效应的经穴特异性。BMJ特邀专家Heather Angus-Leppan撰写述评,评价道:“这项研究有助于将针灸治疗偏头痛从未经证实的替代医学的地位上升到可接受的具有循证证据的治疗方法”。
王伟教授一直致力于针灸有效性的临床研究,他认为针灸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提供针灸有效性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这项研究的初衷源自于国际医学界对针刺镇痛效应的质疑。传统手针是一种古老的镇痛技术,又称针刺疗法,是将针刺入特异性穴位后,采用手指捻转、提插、按压、弹刮针柄等多种传统手法诱导,从而获得“得气”,发挥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这项技术延用至今,其疗效经过了2000多年的临床检验。然而,当传统手针的临床疗效采用现代循证医学检验时,却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临床证据。
一些临床研究认为,尽管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优于非针刺干预组,但是真针刺的疗效并不优于假针刺。临床疗效与现代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巨大反差严重阻碍了手针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传统手针疗效是包括穴位、得气、针刺手法和心理效应等多种影响因素复杂整合的结果,既包括特异性的经穴效应,也包含非特异性的安慰效应,治疗难以达到绝对的标准化。而现代循证医学对具有标准化、可重复操作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验证作用。
2013年,王伟教授团队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得气相关手法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在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CMAJ)》上以论著发表“针刺治疗面瘫”研究成果。CMAJ网站头条发布此论著,CMAJ主编在当期杂志为此论著撰写述评。CMAJ为此论著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随后路透社记者就此越洋电话采访并以头条新闻报道;Nature China网站主编也为此论著撰写正面述评。数月后,此论著被国际权威数据库Web of Science?旗下的权威引文评价数据库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SM 评定为“Hot Papers”。美国医师协会的《内科学年鉴》的《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专栏也撰文正面推荐此论著。国际著名网站ScienceDaily、News-Medical.net、Yahoo等56家媒体以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等多种语言对此项研究和论著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健康报、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多家国内媒体也对此进行报道。
时隔7年,王伟教授团队再次在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BMJ》上发表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的两个亮点是合理的对照和有效的盲法。有效的对照是观察手针效应特异性的前提,而有效的盲法避免了针刺效应的高估。既往研究往往得出阴性结果,原因在于假针刺组选择同神经节段的穴位旁开处作为刺激点,或者采用侵入性针灸针,这种假针刺组的不恰当设置使得在假针刺组的干预也出现一定强度的针刺效应,导致难以比较出经穴疗效的特异性。王伟教授团队的研究则通过非穿透皮肤的安慰针具、假针刺组异节段操作、选择无针灸体验的病人、真假针刺组进行同样的操作仪式等手段规避了既往研究的弱点,从而得出真假针刺存在疗效差异的阳性结果。
在临床上,相当多的偏头痛病人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或者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有一部分病人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从而降低药物的临床疗效,使急性偏头痛慢性化。这项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以被推荐为偏头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供临床决策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发现即使是采用非侵入性假针刺,假针刺也的确产生了轻微的预防效应,这说明除了关注针刺效应的特异性,也应关注非特异性因素,如提高患者期望值、改善医患关系也可能提高手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文章发表后引起世界关注,每日邮报、新英格兰杂志网站journal watch给予正面报道,美国纽约时报采访了课题组。